在帆软的成长总结(心路历程):职业篇
- 复盘
- 2019-05-31
- 446热度
- 0评论
导航
考核期
领悟:一个任务分下来,做得越快越好。
刚进公司,有两周考核期,richie 给了一个做题的任务,时间 10 个工作日。
我估了一下,全力以赴大概 3~5 个工作日可以做完,而且几乎都是使用报表软件,涉及开发的任务比较少。看来帆软的工作强度真的不高。
然后我就匀着做,每天录个日志,多抽些时间看帮助文档(我甚至还看了帆软技术白皮书),预计花 10 天时间做完所有任务。大约在第 7 天的时候,richie 找我了,问我为啥还没做完。
我说:“不是还有两天吗?”
Richie 说:“10 天是最后期限,只有水平最差的同学才会花这么长时间。你进度这么慢,上周末就该加个班。”
然后我就加紧干活,在第8天半的时候,提交了任务。
主动解决问题
领悟:对于无法处理的问题,要及时反馈,不要拖着,浪费人力资源。一定要主动。
richie 给我和 rinoux 分配了一个开发 Bitbucket 代码审核插件的任务。需要看 Bitbucket 的英文文档,看另一个 pmd 插件的反编译代码。要命的是,pmd 插件是 Scala 开发的,很难还原出源码。当时我才刚捡起 Java,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google 上找不到答案,公司也没人能够指导,真是一脸懵逼。持续一两个月,我每天的日志都是“研究 bitbucket 文档;研究 pmd 反编译代码;学习 Scala”,也没研究出什么鬼,每天都很焦虑,感觉虚度光阴。rinoux 则不同,他最终用 Scala 写出了插件,并调试上线了。这个任务算是完成了,我全程打酱油。
(我告诉自己,这应该是 richie 给我的考验,故意扔一个超难的任务给我,让我长见识,其实 rinoux 才是真正要做这个任务的人。所以一直忍着。)
不久,richie 找我谈话了。richie 问我上个任务做得怎么样,我如实说了。
Richie 说:“我早就看出来你一直没有进展。这两个月我都在等你来找我,但是你没来。你早点跟我说,我可以给你安排其他任务,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。”
此时内心百感交集。我一直认为的是,领导分给你任务了,是觉得你肯定能胜任,你只管照做;万一发现你没办法处理,领导也会主动想办法(例如找人帮忙,或者撤回任务)。但是 richie 不是这样想的,他希望我能够主动向他反馈。醍醐灌顶。
“不主动”,真的是我人性的弱点。这次之后,我就一直在有意识地克服。
合乎规矩
领悟:了解团队的工作方式和氛围,然后去配合它,不要想当然。
自己控制进步的节奏。
我有一个假设:程序员的工作是很自由的,尤其是对工作时间的安排上,只要完成任务就行。于是,我如果在上班时间累了,就会浏览网页、看视频,甚至趴着睡一会儿,午睡最长能到两点半,迟到更是家常便饭。同理,我也经常在深夜处理工作上的任务。
持续了一两个月,没什么问题,说明我对于工作方式的假设是成立的。
后来被一连串事实打脸。我被认定为“工作态度不好”。
richie、saber、neil 都给了我相应的反馈。
Saber 说我工作不饱和。我还是第一次听到“工作饱和度”这个概念。
然后我就知道了,我所在的团队,对“工作态度”是有要求的,看重“饱和度”和纪律。至于下班之后的努力,别人又看不到,无法成为评价标准,有什么用呢?明面上的东西做不好,就是做不好。我理解了“规矩”这个词,虽然讨厌它,但必须接受它。
然后做了以下改变:
- 上班时间从来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,让自己一直处于饱和状态
- 不迟到(坚持了一两个月,后来放弃治疗了,幸好改成弹性工作制了)
- (前期)一下班就走,坚决不加班。有点赌气的意思。
- 回家后尽量不工作
- (后期)午睡 1.30 的闹钟准时响
- (后期)每周加班3天,以延长总工作时间
刚开始,我感觉任务没太大挑战性,懒散一点也能处理得不错。当我工作饱和之后,明显感到任务越来越有意思了。原来,虽然任务是产品分配的,但是进步的节奏是自己控制的。不是“因为任务简单,所以我不用全力以赴”,而是“因为我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能力,所以只给我分配简单的任务”。
工作、生活,从割裂到融合
领悟:工作、学习、生活,相辅相成,要结合起来。
这也是长久以来的观念。工作、学习、生活,是完全独立的。
- 工作:谋生,出售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换取金钱,是消耗。
- 学习:自我提升,为实现理想做准备,是积累。
- 生活:工作、学习,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
当时有一个特别严重的负面情绪:厌恶工作。而又不得不工作。所以积极性肯定不高。
还有一些问题:
- 工作能力进步有限。原因:花的时间少,花的心思少,而且不积极,心存排斥。工作能力和工作动力跟不上,有任务来了,压力也会很大。
- 学了一些用不上的技术,很快就忘了。工作压力也大,学习积极性很快消耗掉了。
- 生活上,常常感到莫名的焦虑和压力。
持续了一年左右。
然后我发现,不少去其他公司的同学都涨薪了,我还在原地踏步。直到入职一年半后,才象征性地涨了一点点。我就一直在想“为什么”。刚好那段时间看到一些相关的书和文章,觉得有可能是一直以来的观念错了。
为什么,工作与学习,谋生与理想,一定是分裂的?生活与工作,完全没有联系吗?
然后我就尽可能去融合,并改变了观念。
- 生活的绝大部分是工作,要提升生活体验,首先提升工作体验;
- 工作即事业,是立身之本。
- 工作跟学习必须结合起来。一方面,尽量在工作中学习;另一方面,尽量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。
- 通过工作,我能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,我写的代码,能透过客户,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工作是实现事业理想的最佳方式!
- 工作可以磨练技艺,开阔视野,扩展交际圈,认识一些有意思的人。本身就是学习和生活。
有了新观念之后,我心里就轻松多了。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,好像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不只是执行者
领悟:要有“主人翁”思维。主动为团队创造价值,勇敢一些,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,却往往能有意外所得。然后,你就能发现工作的真谛。
我还有个观念,任务都是产品分配的,做什么,产品经理说了算。我只是个干活的。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。(不妨称之为“执行者”观念)
第二次年终总结,我感觉自己做得还可以,结果最多只能打 B。于是我决定重新审视,并修正这个观念。
“执行者”观念的坏处至少有以下几点:
- 能力施展受限制。产品分的任务,是根据业务需要来的,并不完全契合自己当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兴趣。有时候感觉有能力,却发挥不出来。
- 工作按部就班,没有特色,无法出众。
- 产品、成老师都觉得我工作积极性不够。
- 缺少掌控感。会有一定抵触情绪,“要我做”和“我要做”,体验是很不同的。
我在思考一个问题,为啥上班的时候写代码,感觉那么痛苦;而我写个人项目,却津津有味,甚至能废寝忘食?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“主动权”。我在写个人项目的时候,是自由而主动的;在工作的时候,是压抑而被动的。我以为,工作就是去做别人分配给我的事,我没有主动权。但实际上,工作中的主动,是被鼓励的。
想清楚这一点之后,我的工作体验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过去,我只从自己角度出发,任务来了,完成任务;以后,我要从团队、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。
- 任务来了,不仅要完成它,更要想:这个任务是否是必须的?做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?有没有更好的方式?
- 我会关注产品的功能设计,并提出建议。
- 如果一时没有紧急任务,那么,什么任务对于达成团队目标是最重要的?优先处理它。
- 如果我自己发现了一些对团队有益的事情,会主动提出并完成。
- 敢于吐槽,敢于分享。
- 不怕大佬的权威,有底气平等讨论问题。
- 不再总是bug缠身。如果我觉得某件事情特别重要(从团队出发判断事情的重要性),不会以“要改bug”为借口而推迟它。比如写这篇文档,我就觉得比改bug重要多了。
从此以后,我的工作积极性变高了,产出变多了,技术能力提升变快了,底气更足了,同学们对我的评价也更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