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南京到上海—— 8 年职业生涯的得与失
- 复盘
- 2024-10-15
- 382热度
- 0评论
导航
今天是 2024 年 10 月 15 日,刚梳理完简历。毕业参加工作至今,已 8 年有余,积累了太多经验教训,值得做一次拉通复盘。(如果有 HR 或面试官对我感兴趣,扒到博客里看到这篇文章,我会说,没错,这也是为你们而写的,来认识一下吧。)
下面,让我按照时间顺序,讲一下自己的技术成长故事。
1 帆软:初出茅庐(第0-3年)
2016 年,我从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。
大学本科时,成绩不突出,但自视甚高,不愿走寻常路。喜欢去研究怎样装 Linux 系统,研究 Python 爬虫,研究 WP 博客,泡图书馆,看《资治通鉴》,学传统武术。
出身寒微,认知有限。实习找工作时,我甚至认为只有百十个人的游戏创业公司渡维科技,比华为更好,找工作专门避开大厂。因为渡维既是游戏公司,又是创业公司,多么激动人心!当时,我们学校的学生,只要能写出快排,就有很大概率进华为。我没参加华为的实习面试,反而对渡维的宣讲会很上心,还特意带上了自己编写的贪吃蛇游戏。不出所料,顺利通过渡维科技的面试,大三暑假就来到上海实习。
临近毕业,实习结束。我看到了真实游戏行业的残酷与无奈,也一心想逃离上海,早早回到了学校。
此时已错过秋招、春招,机会有限。承蒙南京帆软不弃,只用一轮 CTO 电话面试,就给我抛出了橄榄枝。帆软这家公司身居二线,挺低调。却是国内 BI 龙头,同事里 985 / 211 遍地都是。我在这里与公司和团队共成长。
当时,我并没有确定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,学过 Python,学过 PHP,投递的是前端 JS 工程师。本以为进来之后,我会成长为一名前端工程师,结果走上了 Java 的不归路(当时作为 Python 党,我可是最讨厌 Java)。你说做 Java 吧,又不是主流的 Web 后端 Java,天天写 Swing,还得搞点 JS、JQuery,浏览器要兼容到 IE6。深陷在公司自己造的框架轮子里,两三年了都还没用过 SpringBoot。
工作第一年的时候,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,工作凑合干,下班后享受自由。很快,谈了女朋友,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,缺钱缺钱,开始卷。第三年,下班后重学算法,绩效卷到小组 top,至少拿了 5 个月年终奖。
然后裸辞,专心刷算法题,誓要闯荡上海滩。因为,帆软的坑位虽然也不错,但同期毕业的同学,在一线城市的大厂里,薪资比我 2 倍还高。我不去闯闯,太亏了。
小结:事后发现,我这个决定很可能是错的。如果留在帆软,3-5年之间,应该也开始带团队了。但遵循本心,并不后悔
2 依图:高光时刻(第3-5年)
2019 到 2021 年,正是房市、股市表现较好的年景。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,也在这段时间。
因为拒绝背八股文,我面试屡屡受挫,却阴差阳错跳槽来到了依图科技 996,这里的面试几乎只考算法题。当时,电视剧《亲爱的热爱的》正在热播,女主角佟年的那家公司,原型就是依图。2019 年,作为 AI 四小龙里最有希望率先上市的依图,正是疯狂扩招,如日中天的时候,还有实力跟楼上的拼多多抢人。
我为什么甘愿来这里 996?首先,钱给够了,比大厂的同学还多;其次,我的技术栈太陈旧,需要大量时间学东西、锻炼自己。
在依图,人才梯队比帆软还要强很多,工作十几年的大厂老工程师,复旦、上交、浙大、哥大甚至牛津的海归名校生,拿到 CMU 的实习生等等。我的脑子,在这里真的是相形见绌。但我有一点好,刚从帆软历练出来,亲历了公司和团队高速发展的三年,很想干点什么,浑身有使不完的劲。
仅仅几个月,我就刷新了一遍技术栈。SpringBoot、Flink、ClickHouse、K8S 等时髦的技术,都用起来了。我主要负责的第一个项目,叫《有限元分析》,上了进博会的展厅。之后负责的技战法平台,更是传说中通过摄像头在演唱会里抓坏人的那个系统。再加上,公司有几乎无限的零食、可乐供应,虽然 996,经常凌晨才下班,我每天也跟打了鸡血一样,觉得自己的工作在改变世界。
不出意外,意外要来了。
2021 年,随着 AI 泡沫的褪去,公司的问题彻底暴露了出来,优质人才大量流失,老板语出伤人,管理层昏招频出。熟读《资治通鉴》第一册的我,受不了这样的环境,认为已无药可救,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,选择用脚投票,放弃即将到手的期权,愤而离职。另一个原因是,我在这里放弃一切 996,累死累活近 2 年,能力明显提高,贡献明显变多,却不涨薪资,年终奖还打折,实在意难平。
小结:事后再看,不该意气用事。21 年开始,经济开始下行,就业市场极度恶化。如果我在依图苟着,要么拿一笔裁员赔偿+期权折现(至少 10几个w),要么暂时降薪但得到重用,职位上很大概率可以向上走。但,也不能后悔,因为我当时的决策遵循了自己的内心和原则:(1)良臣择主而侍,已经不看好了,就一定要走。(2)时间比钱重要,不要浪费时间,尽快找下一份更合适的工作。(3)我的身体快扛不住了,尽量找个加班少的工作。
3 耀乘:黄粱一梦(第6年)
从依图出来,我本来信心满满。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环境里,实打实 996 拼了 2 年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我感觉自己很强,什么项目都能做下来。
没想到,一出去面试,就持续受挫。原因无他,八股文。我以前坚持不背八股文,内心非常抵触(1分钟内能搜到的知识,为什么要背?),只要一问到八股文,大概率就挂。而国内大厂,很爱问八股,并把它当作技术实力的重要象征。也有过微软这类外企的面试机会,表现差了一点没过。ebay 都到最后一面了,某个分布式系统的设计问题答不上来(这块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经验确实太少)。
后来,经过一个同事推荐,我来到了不足百人的耀乘(面试不爱问八股文)。
我为什么会选择耀乘?
- 这家公司是谷歌团队创业,大部分成员都是谷歌中国的老工程师、高管。我跟老板坐在同一排写代码,他除了自己贡献大量代码之外,还给我做设计和代码 review,近距离指导工作。老板毕业于北大,是谷歌中国第一个本土工程师,在李开复手底下干过活。我的 mentor 也是谷歌老工程师,经常跟我交流各种问题。就算我加入了 Google,也很难跟这种级别的大佬共事,近距离学习。这个机会实在难得。
- 965,wlb,名副其实。不愧是根正苗红的谷歌团队,虽然是创业公司,依然保留了部分谷歌文化。每个周五下午有活动、生日会;餐补很大气,标配升降桌;平时到了 7 点公司里都没人了;如果每天状态不好,或者下雨,打声招呼就可以 work from home。(神仙公司)
- 我要了一大笔期权,博一个财务自由。
在耀乘,周围同事的学历居然比依图更上一层楼,我这脑子更不够用了。依图有很多复旦、上交;耀乘直接清北,在一桌吃饭,浙大的都被调侃学校差,我只能默不作声。跟这些聪明人共事,有好处也有坏处。好处是,协作效率高,队友基本都是靠谱的;坏处是,自己有时要很费力才能跟上他们的节奏(他们脑子里的 CPU 和内存配置都比较高)。
公司里的同事,也多是“有趣”的人。即使是工作日晚上,也有人约酒吧喝酒;有人去踢足球;有人约打麻将。我去喝过一次酒,这可能是我来上海之后,最接近“小资”生活的一天。公司还有位前端大佬,台湾人,披头散发。竟是玩摇滚乐的,年会上,他让几个国外的朋友录了视频伴奏,自己一个人演奏出了一个乐队。
在耀乘,老板自己会牵头开发一些提效的工具,例如代码生成器,低代码平台等,而且要求提交的代码必须都有单元测试。我是在这里才开始关注低代码平台、多维表格类的产品(注意此处埋下的伏笔)。
有缺点吗?也有。第一、老板不卷员工,卷自己,经常大晚上在群里发一些工作上的消息(我曾调侃“阿里味儿”);第二、老板在具体的技术细节里花费了太多时间,对商业、管理的兴趣不大(另一位老板专门负责商业运作),我总觉得风险很大(毕竟我熟读《资治通鉴》第一册)。
不出意外,意外又来了。2022 年,在公司应该 B 轮融资的节点,投资人却反悔不投。这时,A 轮的投资人坐不住了,眼看没有人接盘,怕自己的钱很快被烧光,要求公司尽快赚钱,自己造血。于是,公司决定裁研发、加销售,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裁员。中午约谈,下午走人,期权也成了废纸。
小结:现在看来,这段经历真是黄粱一梦。虽然公司名头不响,但实际工作体验却是极好的。包括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,都很有竞争力。比较遗憾的,是我自己。当时的我 996 两年出来,能量很弱,正在遭遇认知瓶颈,也正在股市中熔炼自己的心魔,工作中规中矩,并没有花很多力气在技术成长上。我没料到,只能在这里待一年;我原计划,是要一直干到公司上市,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
4 蔚来:终入大厂(第7年)
2022 年,股市哀鸿遍野,经济已显颓势,蔚来作为新能源板块的明星,得到资金加持,开始了扩招。
从耀乘出来后,我继续找工作。此时我已经学乖了,意识到八股文是必备的基础知识,有漏洞就应该补。面试时,也能应付几个回合(有的面试官甚至认为我基础很扎实)。
我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,同时做过 Java 桌面端、Java 后端、Java 大数据。你说我是该找后端岗,还是该找数据岗?我这个简历丢出去,很多人都表示不合适。刚好,蔚来这边要做数据产品,专门招既懂数据,又懂后端的工程师。当时我已经是老股民了,对新能源板块很有兴趣,也很想加入蔚来。聊的不错,就进去了。
进了蔚来之后,要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多维表格形态的低代码平台。这我可太熟悉了!帆软的简道云,本来就是类似的产品,我曾经用过多次;在耀乘这边,又才参与过类似的产品开发。我比产品经理更懂这个产品。但,坏也坏在这!只有我一个人懂,我直接引导大家去理解产品的最终形态,跳过了中间繁琐的推理过程,很难形成共识。大厂里面,领导多,又喜欢开大会,七嘴八舌,每天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收效甚微的会议上。
此时,我的上级给我安排了一个权限中台的任务,说是在做低代码平台的同时,搞一个权限中台出来。当时,我第一次听见“中台”这个名词。一天四五个会,我既要牵头做产品,还要负责做中台。当时,我的系统架构能力还比较弱,只负责过模块级别开发,没负责过整个产品的设计和开发,两件事都在能力边界之外。我的压力很大。跟上级反馈过之后,来了一位比我更资深一些的工程师,作为 TO 挑起了大梁。他主要负责架构设计、整体把控、向上汇报,我是默默干活的(这是我的舒适区)。
后来,除了我和这位 TO,还加入一位同级别的工程师,我们三个人便是后端开发的主力。神奇的是,相比于在耀乘,我在这里的成长速度尤其快。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两个队友的职级跟我相差不大,我在他们身上取长补短,受益良多。由于上面没有更资深的大佬了,技术方案讨论时可以无所顾忌,我也必须逼自己发挥出全部潜力才能应对工作挑战。
项目中,我干了很多活。但默默干活的,一般都不出现在功劳簿上。我不喜欢跟人吵架,不喜欢表现自己,有问题常常私下沟通。上级 base 在北京,几乎只能在线上会议里交流。几个月下来,看我默默无闻,不像是这个职级应有的样子,忍不住约我聊了天,敲打一下。我既羞愧,又不平。从那以后,我经常思考“气场”这个词,也开始认为人需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里“吵架”,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,不要害怕冲突。
性格使然,我已经开始尝试改变,但需要时间。在第二个项目中,我换了工程团队,做一个 AI 知识库产品。虽然我不是 TO,但由于这里的 TO 不写代码,我主导了后端的大部分设计、开发工作。有段时间,为了赶项目进度,我几乎天天加班干完了两个人的活;但向上汇报做得太差,反而给 TO 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。他不在一线写代码,自然看不见我的工作;我忙于写代码救火,没心思经常汇报工作,向上管理做差了些,难免留下一点嫌隙(我太懒了)。
2023 年下半年,蔚来的钱即将烧光,开启熟悉的断臂求生。没过两个月,就裁到了我们部门。团队的研发至少走了一半,我是其中之一。好在,大厂还算体面,给的赔偿金挺到位,相当于年终奖提前发了。
小结:除了大厂光环之外,蔚来给了我两点宝贵的东西。(1)“气场”的重要性,“影响力”的重要性。(2)帮我从“以业务为主”的思维,转换为“以技术为核心去驱动业务”的思维,突破了近 3 年的技术成长瓶颈。良药苦口,关键事件发生时,心里并不好受;但事后回味,受益无穷。
5 空窗苦修(第8年)
2023年底,从蔚来离职后,歇了一个月,一边准备面试一边找工作,跨越了过年。我体会到了寒冬。
在此期间,因为有了上一个 AI 知识库的业务经验,我深刻意识到知识的价值,开始重视知识管理,开始重新读书。付费学习了“卡片盒笔记法”,开始用 Notion 记录知识卡片。
值的一提的是,这段时间我精读了一本书: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。里面提到一个成年人的沟通法则——“知彼解己”。简单说就是,先倾听,听懂别人的意思;再表达自我,尽量让别人理解自己,贡献增量价值信息。我要是早知道这个,在蔚来的时候也不必那么害怕冲突,应该更大胆地表达自己!很多时候,事业上的瓶颈,不在于事业本身,其根源是自身性格的弱点、底层认知的缺失。
小结:经过两三个月的休整和充电,我的能量、气场,都有所恢复、增强。认知维度有了一些提升。
6 仟传:挑大梁(第8年)
找工作过程中,我还是收到了一些大厂的面试邀请。怪我,准备不够充分,几轮鏖战下来没有斩获,白白浪费面试机会。面到最后,两家公司,一是小红书,二是仟传。小红书面试流程走完,迟迟不发 offer(听说刚好锁 HC 了),不想再等,选了仟传。
仟传是家小公司,打动我的有两点:
- 办事效率高。第一天面试车轮战,第二天就给我发了 offer。让我想起刚去依图面试时候的场景,这是创业公司的活力。
- 这里有实时大数据的挑战,团队里没有人接触过 Flink,我进来可以挑大梁。我早前目标是找 P7 的职位,但当时并不胜任,因为还没有真正做过 P7 的事情。如果我能在这边主导一个重大项目,就填补了这个经历空白,具备挑战 P7 职级的资格。
仟传算是捡到宝了。拿着不算高的工资,我凝聚 8 年功力,结合 AI 大模型,在仟传疯狂输出。无论是工作产出总量,还是技术深度,都是这 8 年的巅峰水平。
在做项目的过程中,我有两点收获:
- 当我专注于技术提升和技术产出时,我发现,我跟 TO 之间没有多大差距。某些技术问题,我甚至比 TO 更懂;开发效率上,我也不输 TO,经常会比他快一点;
- 虽然仟传是小公司,但也有不少大厂出来的人才,同时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。我在这边补上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栈,在大数据、高并发、分布式系统等方面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到了工作后期,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。我一直在按 P7 的标准要求自己,也一直在做 P7 该做的事情,但这个岗位实际是 P6+ 的。在攻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,有时因为权限不够,开始感到了束手束脚。(这与我刚去蔚来时,面对“权限中台”感到束手无策,形成鲜明对比)大概,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,突破瓶颈,完成了实力进阶。虽说未必就能胜任 P7,但肯定比之前在蔚来时高出了一个段位。
该说不说,我所在的部门自负盈亏,地主家没余粮了,格局也变得忒小。产品上线之后,高管不打算迭代,只想快速卖出回血。于是我这类人,又到了“功成身退”之时。这一次我比较平静,因为我一开始就知道,关注自己的技术成长,不要对业务产品本身倾注太多感情,这样就不存在情感上难以割舍的问题。
小结:从人才梯队、公司级别、工作体验上看,仟传可能比不上之前的经历。但,也正是仟传,给了我一个历练的机会。技术栈非常匹配,面试流程也很丝滑,很难说不是命运的安排。
总结
最后来一段总结。
- (主动)帆软像是新手村,给我一个绝佳的成长环境,带我入行,培养了粗浅的全局视野(前端、后端、桌面端、项目管理、团队管理、职场经验等),走上 Java 之路。
- (主动)依图给了我一个能力证明,让我与高手共事,帮我建立自信。并且用高压的环境和无数的项目,对我进行锻炼、重塑。我在这边同时积累了数据、后端、devops 经验,刷新技术栈。
- (被动)耀乘让我暂时慢下来,见识有趣的人,见识大佬,见识高质量的工程代码,夯实后端开发和 Core Java 的能力。
- (被动)蔚来给了我一张大厂体验卡,在同龄人身上取长补短,在大佬的敲打中发现性格缺陷,突破认知瓶颈。我开始意识到纯技术的重要性,也从模块级别的负责人,逐步蜕变为多模块、项目级别的主导者。
- (被动)仟传,帮我补短板,并且用一个实时数仓项目,验证了我已经具备主导一个项目的技术能力。同时,我强化了数据开发的能力,完成了过去不敢尝试的中间件开发、源码二开,对于大数据、高并发、分布式系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这些,都增强了技术自信。
回顾我的履历,挺乱的,中小厂居多,名头不响。
如果我留在帆软,此时应该早就是核心骨干,大概率在带团队;如果我从帆软或依图出来时,一门心思找大厂,并且善于向上管理,此时也可能头顶光环混得风生水起;如果我一开始就谋划去大厂,应届时很可能就进了华为或 SAP。但,人生没有如果,既然选择了 1 ,就必须放弃 2。很多时候,以为可以选择 2,实际是命运推动,不得不选择 1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。相遇即是缘,每一段经历,都是老天爷量身打造,专门来帮助我成长的。
另外,就是经济周期。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在 19-21 年,互联网科技行业最后的高光时刻,大概也在这儿。之后,经济明显变差,股票暴跌,房价暴跌,大量公司因为盈利困难而裁员,找工作也越来越难。人的命运,与国运有很大关系。
我们能做的也只有,“尽人事,听天命。”在行情不好的时候,更要注重自我提升,积蓄力量、创造价值,等到下一轮机会来临时,方可乘势而上。共勉。